跳到主要內容
首頁 > 藏品資訊
:::
藏品資訊
琉璃珠藏品圖,第1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琉璃珠藏品圖,第2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琉璃珠藏品圖,第3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琉璃珠
  • 編號
    • 編 目 號:AT003436-008
  • 主題
    • 分類1:服飾
    • 分類2:身體裝飾
  • 名稱
    • 登錄名稱:單色琉璃珠
    • 中文 名稱:琉璃珠
    • 族語名稱:thilu
    • 英文名稱:Glass Beads
  • -數量-
    • 單 位:
    • 數 量:1
  • 所屬族社
    • 所屬族群:魯凱族
    • 所屬亞群:霧臺群
    • 所屬社群:好茶社(Kochapongan)
    • 所屬社名:屏東霧台鄉好茶村
    • 行政隸屬:屏東霧臺鄉好茶村
  • 材質
    • 主材質分類:琉璃
  • 尺寸/度量
    • :9  mm
    • 其他測量值:徑10
  • 外觀描述
    • 顏色:磚紅色
    • 形狀:圓鼓形
    • 型制/特徵描述:磚紅色圓鼓形琉璃珠
    • 原件與否:原件
  • 功能/意義
    • 功能:裝飾
    • 製作技術:燒製、鑽孔
    • 使用者:男女皆可
    • 使用方法/時機:製作服飾刺繡用、各種配飾、各式頸鍊、及結婚時的聘禮
    • 風格特色:貴族之物
    • 文化意義:為貴族階級才能擁有,代表榮耀與身份。只傳長子,故為「長子之珠」。平民要有英勇事蹟才會得貴族賜與。
  • 藏品描述
    • 描述:  本件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「魯凱族單色橘紅琉璃珠」(館藏編號AT003436-008),採集自於屏東霧臺鄉好茶村。本件為魯凱族裝身具,族語名稱為thilu。
        本件琉璃珠為頸飾之局部組件,另有51顆珠子,合為一組,館藏編號為AT003436-001至AT003436-052。本件為高溫燒製玻璃製成,整體呈現暗磚紅底色,間雜少量的黑色紋飾,形狀呈中空圓鼓柱體,直徑為10mm。
        有關琉璃珠來源的問題,依陳奇祿院士早年的研究,認為古琉璃珠僅見於排灣群,推測是在其祖先移入臺灣時,同時攜入的愛好品,是不外流的傳家寶和聘禮。亦有其他學者認為琉璃珠來自於荷蘭、印度、日本等地,為貿易而來的物品。隨著臺東舊香蘭遺址的出土物發現金箔、碎玻璃的存在,不排除史前時期即有冶煉的技術,甚至可能具備製作琉璃珠的能力,而非外來物資。然不論其來源為何,可確認的是琉璃珠有其珍稀性與不可替代性,甚至被認為具有靈性,透過配戴琉璃珠頸飾可彰顯頭目、貴族的身份地位,是一種階序文化的展現。
        根據館方標本記錄,2017霧台鄉耆老入庫口述:從未見過一串都是紅色單色琉璃珠所組成的琉璃珠項鍊,而且在一般多色琉璃珠項鍊中,單色紅琉璃珠多串於項飾的末端位置。
        將多顆琉璃珠串成頸飾後,用以穿戴於頸部,使玻璃珠串呈現拋物線形,自然垂於胸前。琉璃珠項飾是青年男女的裝身器具、婚姻的聘物或是代償品,平日很少配戴,多存於古陶壺內。
  • 藏品典藏資訊
    • 取得方式:購置/購買